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

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

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延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材料三

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1)变化:从保护到同意赐死。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2)规定:君臣共议。渊源:三省六部制;表现: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3)观念: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家:董仲舒。 (4)因素: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依据史料,紧扣“变化”,据材料中“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帝不得已命诛之”等分析出由保护到赐死,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前一问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宰相就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据材料中“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析归纳,特别是三省的运行机制;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可得出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现。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上述所给史料及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作答,结合所给的三则材料可得出分别从法律、制度、相权、“天人感应”的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等方面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时期,“工商不得入士”的制度不断得到突破和解禁。唐代前期,商人主要通过捐献财物、任“斜封官”、任“捉钱令史”、受人提携等渠道入仕;唐后期商人主要以买官、军功、科举、举荐、贿赂等手段入仕。上述材料表明唐朝时

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 买官卖官现象严重

C. 经济发展导致商人地位提高    D. 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由此反映出唐代

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③.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

④.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一线南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这种变化说明:

A. 西晋时岭南国土面积扩大    B. 南方缩小与北方的差距

C.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 秦岭淮河是中国经济分界线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 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查看答案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