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

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咨价廉而坚。”这一现象表明

A. 洋布具有价格优势

B. 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 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

D. 政府经济政策转变

 

C 【解析】据材料“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价廉而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购买棉纱织成棉布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织布,不是洋布,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迅速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材料“自织,其织成布匹”反映了手工织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输出量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查看答案

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查看答案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

A. 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 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查看答案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查看答案

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A. 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B. 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C. 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D.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