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 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 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 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 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之上
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①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②乙说:……乃罢中书省,……析中书之政,归之六部。
③丙说:选官标准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有孝悌廉公之行”。
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以上史料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②④
随着科举出身官员的增多,唐朝政治中出现“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御史台)”的现象。此现象说明了
A. 官僚队伍膨胀导致效率低下 B. 唐朝吏治重视官员地方工作经验
C. 唐朝参加科举者必须在州县任职 D.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 《史记》的记载
B. 秦简的记载
C. 民间的传说
D. 史家的学术观点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卿世禄制
D. 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