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举出身官员的增多,唐朝政治中出现“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御史台)”的现象。此现象说明了
A. 官僚队伍膨胀导致效率低下 B. 唐朝吏治重视官员地方工作经验
C. 唐朝参加科举者必须在州县任职 D.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 《史记》的记载
B. 秦简的记载
C. 民间的传说
D. 史家的学术观点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卿世禄制
D. 三省六部制
在王安石变法中,“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是一致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
孙中山和华盛顿被称为东西两“国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这种民权,只有民国的国民才能享受,而必不能把这种权利授于反对民国的人,也就是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孙中全集》
材料二:1782年5月,华盛顿手下刘易斯尼古拉主张美国应成为以华盛顿为国王的君主国家。对此,华盛顿说:“我怀着极为诧异和震惊的心情认真拜读了阁下的意见书,实不相瞒,先生,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不能不严加申斥。”
——(美)大卫•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涵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在建立战功、和平建设上的典型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东西两“国父”相似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