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

A. 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 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C. 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 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体现出汉高祖根据秦朝的商业领域出现的弊端,调整商业政策,故B正确;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这说明

A. 周初中央集权具有血缘关系特点

B. 氏族部落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

C.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周王的分封强化了氏族部落组织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纠纷初起,北美人的口号仅是:“无代表不能征税!”他们要求的是在大不列颠内的参政权,以保护殖民地的经济利益。……这时,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刚刚觉醒,尚摇摆不定,近代意义的民主革命要求则更加淡薄。如果北美斗争停留在这一阶段,尽管最终还会取胜,但结局很可能是:赶走了英国总督,民族独立,却恢复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就在这时,1776年1月,潘恩《常识》出版。他不仅呼吁独立,而且还喊出了共和的新口号:“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以这一口号为标志,独立战争的内涵获得了崭新的含义。北美人民从此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仅是为十三州本土而战,而是为开创近代民主制—共和政体而战。

—摘编自朱学勤《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思想启蒙者潘恩》

(1)根据林料,指出潘恩《常识》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906-1914年在任)

材料二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一196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奇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登纳对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充任“唐宋变革”的先导。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赋役征取,远不像以前重在掌握户籍和授田那么单纯,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的旧秩序,“至于今日,一切荡然而无有存者”。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阶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摘编自《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乡役取代乡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乡役取代乡音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