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废止”一词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结论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朝“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的原因,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脱离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查看答案

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

《诗经·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

A. 礼乐宗法制崩溃    B. 井田制尚存    C. 土地私有制确立    D. 分封制瓦解

 

查看答案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载: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工商皆本    D. 闭关锁国

 

查看答案

下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    B. 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C. 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    D. 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