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构建各有侧重。其中,辛亥革命侧重于构建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制度文明
D. 生态文明
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提出“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1906年2月17日,《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16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票……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这一新闻发生于
A. 天津
B. 上海
C. 广州
D. 北京
1902年,曾是清朝官僚的朱仲甫与_____各出了一半股金,合伙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划横线处应填的近代民族实业家是
A. 荣氏兄弟
B. 方举赞
C. 张謇
D. 陈启源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
A. 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B.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D. 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
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