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

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而认为它是列强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A. 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B. 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C. 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D. 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教科书编写激进”,A项排除;“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后,题干侧重的是如何认识鸦片战争,B项排除;“历史教科书”从清末“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到“民国成立后,……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影响”再到“20世纪30年代……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体现了历史教科书对近代国家概念塑造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当时“学术研究成果”的情况,更不能判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否与之“保持同步”,D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查看答案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查看答案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他足智多谋,被世人喻为魏征、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元至元二年(1336)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时,刘基首次辞职。在经历了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后,他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用生动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矛盾作出了种种设计。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因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而邀他出山。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幄,预机密谋议”。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途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明朝建立后,刘基不愿为相,于洪武八年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