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他足智多谋,被世人喻为魏征、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元至元二年(1336)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时,刘基首次辞职。在经历了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后,他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用生动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矛盾作出了种种设计。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因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而邀他出山。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幄,预机密谋议”。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途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明朝建立后,刘基不愿为相,于洪武八年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1)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身为汉人的刘基得不到重用。 刘基为官清廉正直,因为打击权贵而遭到排挤; 刘基感怀于元末乱世,辞官转向文学创作。 (2)辅佐朱元璋在元本农民战争中胜出,是开创明朝的功臣; 编订律令,为《大明律》的颁布奠基; 创立军卫法,为明朝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撰写《郁离子》等作品,既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也为古代文学及思想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他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心灰意冷,隐居青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压迫、为官清廉、遭到排挤、感怀乱世等方面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撰写了《郁离子》……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矛盾作出了种种设计”、“提出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开创明朝、编订律令、创立军卫法、撰写《郁离子》等方面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2月,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在会谈中,美国国务卿休斯还提出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建议,他主张:暂停各国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参照与会国的现役海军力量,确定英美两国重型舰只的总吨位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英国代表贝尔福表示同意休斯的提议。但日本代表加藤坚决反对美国提议的5:5:3的比例,提出10:10:7的要求,结果遭到英、美的一致反对。日本代表又提出,如果接受美国方案,那么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原来在中国的权利应得到承认,美国在太平洋诸岛的防备应维持现状。经过激烈争论,美、英、法、意、日五国最终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对于美、英、日所占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条约同时还指出,如果缔约任何一方在和平时期认为新的形势影响到它的国防利益,各缔约国应举行会议,对条约加以修正。

——摘编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脆弱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提议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意图,并分析英国同意美国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2年,近代第一家华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立,除仿效西方技术外,也有大胆革新。其发起人李鸿章认为“(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虽意在“招商”,但最初募资时很困难,无人过问。李鸿章于是从官款中批拨二十万串制钱,又邀巨商唐廷枢入股并任总办,渐渐附股者日多。之后又公开向社会挂牌发行股票,自由买卖,民众“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趋之若鹜”。招商局由政府斌予了独占华轮航运市场的特权,商人可“附股搭办”,但不得“另行设局”。其资金来自官帑、商股和借款、”公家只取官利”,年息一分(10%),并“物色为股商深信之官,使之领袖,假以事权”,年终扣除各种开销后,其余为红利并向股东分发。亏损时,官利则从借款中抽扣,但政府以免税、官物统归揽运等措施使其“休息周转”。在唐廷枢主持局务期间,因谨慎操办,又因积极参与竞争,招商局效益颇丰,“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分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借款几近还清。唐于是拟仃《章程》,提出商股商办,开童事会,但李鸿章迟迟未批准,1884年上海金融风潮中,唐因积欠局款被迫离职,政府委派官员盛宣怀为督办,招商局从此转为官督官办。

——摘编自罗苏文《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体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轮船招商局创设初期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官督商办体制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摹求。

上面两图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的现象,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主题或观点并完成论证.(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或观点,论证的思路清晰、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说夏朝的《禹刑》有墨、劓、膑、宫、大辟等刑罚;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明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不但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此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若干个以中国法为样板的法律体系,一直持续存在到近代。

——改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西方人将法律当作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中国古代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命令,仅指行政法规和刑罚,几乎没有“民法”一说,而且行政与司法合一,老百姓对“法”唯恐避之不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稗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形式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传统礼教派表示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查看答案

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 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 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