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摹求。
上面两图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的现象,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主题或观点并完成论证.(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或观点,论证的思路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说夏朝的《禹刑》有墨、劓、膑、宫、大辟等刑罚;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明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不但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此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若干个以中国法为样板的法律体系,一直持续存在到近代。
——改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西方人将法律当作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中国古代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命令,仅指行政法规和刑罚,几乎没有“民法”一说,而且行政与司法合一,老百姓对“法”唯恐避之不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稗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形式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传统礼教派表示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 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 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下图是1863年的漫画《两极相会》,画家将两位从未谋面的政治人物——美国总统和俄国沙皇——放在同一个场景中,紧紧握手,彼此惺惺相惜。漫画家如此构图的理由应是
A. 国际格局的发展被两国所主导 B. 美俄都感受到了第三方的威胁
C. 列强狼狈为奸试图瓜分殖民地 D. 当时双方都赢得了相似的称誉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