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 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 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下图是1863年的漫画《两极相会》,画家将两位从未谋面的政治人物——美国总统和俄国沙皇——放在同一个场景中,紧紧握手,彼此惺惺相惜。漫画家如此构图的理由应是
A. 国际格局的发展被两国所主导 B. 美俄都感受到了第三方的威胁
C. 列强狼狈为奸试图瓜分殖民地 D. 当时双方都赢得了相似的称誉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
A.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
B. 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C. 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D. 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