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
A.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
B. 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C. 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D. 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A. 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
B. 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
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输人须赴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D.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