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输人须赴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D.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 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 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 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 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 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
C. 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