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一致的是
①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③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④解放战争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 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B. 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C. 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D. 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 反对美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B. 消灭封建剥削,分配农民土地
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 发展民族经济,保障人民权利
“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A.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 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抵抗 D.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对日军侵华步伐的延缓
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 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有学者用“依靠体制内军事力量推翻体制的制度革命”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