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A.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 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抵抗 D.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对日军侵华步伐的延缓
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 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有学者用“依靠体制内军事力量推翻体制的制度革命”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秋收起义
1912年2月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 和之幸福,实基此日。”下列对“袁世凯全票当选临时大总统”解读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在参议院临时大总统选举中,合法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民主程序
②袁世凯通过贿选和军事进攻,获取选票,当选临时大总统,实为倒行逆施
③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促成了这一选举结果
④当时中国各种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