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上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

 

C 【解析】英国首相由下议院选举,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选举要经过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当选总统就职等几个阶段,故B项错误。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参议院议员是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是联邦议会,拥有实际权力,而帝国议会权力很小,故D项错误。 点睛:B项是误选项。本题考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注意与雅典直接民主的区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比,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①以三省取代了三公职权

②完整的相权已被分割

③中央具体职能部门有所减少

④监察权和军权下放到部一级的职能部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牛顿的时代是一个科学革命的大时代,而他也以巨大的成就给这个时代增添了绚烂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在牛顿以前很久,已经有一些有胆识的思想家认为,从简单的物理假说出发,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应当有可能对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因而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十八世纪臻于完善的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毫无疑问,当时这个“科学基础”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指牛顿的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决不只是影响了自然科学界、工业和技术界,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知,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革命。

——顾自安《制度演化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主要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空轴上的秘密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