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根源:①西学东渐,②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①“器物”、②“制度”、③“文化”。 (3)原因: 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 ④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 说明: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 文化; 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4)启示:①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②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④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角度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再据材料一“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信仰危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本题据材料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器物”、“制度”、“文化”的方面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本题根据材料二“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据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即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方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4)本题据材料四“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回答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察举制度的成立,大约是在西汉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之时。九品中正制衰落之后,察举制在隋唐之际发展为科举制度。换言之,察举制便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宰府孝廉,士之高选,不可求以虚名,但当察其真伪,以加黜陟。近者每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孝廉杂揉,试之以文……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四:汉之末叶,桓、灵之世,柄去帝室,政在奸臣。……抑清德而扬谄媚,退履道而进多财。力竞成俗,苟得无耻。或父兄贵显,望门而辟命。……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后汉书·袁绍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4)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为防止官吏利用察举之权贪污舞弊,采取了那些措施?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那些弊端?

 

查看答案

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

A.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B. 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

 

查看答案

刘金质在《冷战史》中把冷战分为五篇: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下列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A. 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冷战的扩展: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 冷战中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

D. 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查看答案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 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 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 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查看答案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