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

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D 【解析】题干材料内容为班固《西都赋》描绘了汉代长安城市分布状况,而当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绘制了汉代长安的城市分布图,两者在“十二通门”“三条广路”“东西市”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体现了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佐证,共同印证历史。A项内容只强调文学作品,对材料的解释不够全面,且其认为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的说法亦不准确。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项内容只强调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体现文学作品的作用和两者的相互关系,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故B项错误。故选D。题干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相互印证,而非该项所叙述的单方向的证实,且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文学作品可能为考古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但是否可信需要考古上的支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2年7月24日,郑观应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一个书香门第。1858年到上海学习经商,先受雇于英商定顺洋行任买办,后与英商经营公正轮船公司任董事。1874年任英商太古洋行买办、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并开设恒古钱庄。1880年,郑观应被李鸿章委任为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总办,参加洋务运动。他关心时政,热心西学,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维新改良思想,主张变革以御外侮,办学校以育人才。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曾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1922年5月病逝。

——摘编自《中山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一生中阶级属性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实践活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千户制创建于1204年。成吉思汗即位后,将全蒙古部众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通过千户制,全蒙古百姓都被纳入千户之内,并被固定在指定牧区内,不得任意移动,户口登记入册;凡年满15岁至70岁男子都要服兵役,并随时根据国家命令,自备马匹、兵仗、粮草,由千户、百户长带领出征;所有男性公民,“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成吉思汗将各千户包括管辖千户的各级那颜(官人),都作为家产分赐给自己的母亲、诸子、诸弟。据《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和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共得“忽必”(份子)1万户,二弟合撒尔4000户,三弟合赤温子阿勒赤歹2000户,异母弟别勒古台1500户,长子术赤9000户,次子察合台8000户,三子窝阔台5000户,幼子拖雷5000户。各级那颜为受命管理百姓的地方军政长官,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大汗和大汗的宗亲。如发现有渎职或背逆行为,大汗及其宗亲有权随时加以撤换或惩处。

——摘编自《蒙古帝国的军政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千户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吉思汗推行千户制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