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北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木;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北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1)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汉代农耕图”“魏晋农耕图”“清代农耕图”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等方向变化。关于农耕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意义,可以从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视、手工业发展的需要、小农分散生产等方面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为切入点了,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其原因、意义,问题难度一般,主要涉及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意中国古代农业一直的考试的重点、难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但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制度”是指

A. 农业合作社    B. 人民公社体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乡镇企业制度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

A.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 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查看答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是指

A. 大力推行工业化    B. 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C. 实行“赶超”战略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 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 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 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 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查看答案

据学者研究,中国1936年完成了陇海路西安至宝鸡段;同年7月,粤汉铁路株韶段接轨,全线通车;广九线也于七七事变爆发后几天内接轨投入使用。l929年起开始修建的杭州至萍乡的江南第一条东西铁路大干线浙赣铁路,于1937年6月正式接轨,全线通车。1935年开始修筑苏嘉路,1936年7月正式通车。在山西,l932年至l937年,修筑了长达860公里的同蒲路。这一时期铁路里程的增加

A. 说明国民党积极围剿红军    B. 说明国民政府积极为抗战做准备

C. 是国家长期社会稳定促进的结果    D.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