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北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木;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北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但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制度”是指
A. 农业合作社 B. 人民公社体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乡镇企业制度
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
A.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 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是指
A. 大力推行工业化 B. 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C. 实行“赶超”战略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 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 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 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 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据学者研究,中国1936年完成了陇海路西安至宝鸡段;同年7月,粤汉铁路株韶段接轨,全线通车;广九线也于七七事变爆发后几天内接轨投入使用。l929年起开始修建的杭州至萍乡的江南第一条东西铁路大干线浙赣铁路,于1937年6月正式接轨,全线通车。1935年开始修筑苏嘉路,1936年7月正式通车。在山西,l932年至l937年,修筑了长达860公里的同蒲路。这一时期铁路里程的增加
A. 说明国民党积极围剿红军 B. 说明国民政府积极为抗战做准备
C. 是国家长期社会稳定促进的结果 D.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