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太祖朱元璋”、“畏法度者快活”、“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等可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并委以重任,B正确;AD两项的表述,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认识到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郡国并行制度

B. 中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使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O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查看答案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