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O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 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 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 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 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有学者认为,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走出“冷战”时期外交困境的重要价值选择。下列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
C.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
D. 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