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

【历史一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包拯实际从政26年,任过很多官职,其中有较长时间是做监察官。因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而言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则既是包拯一生为官处事的信条,又是其吏治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摘编自萧伯符、汪庆红《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成为中国历史"清官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包拯。

 

原因: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 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 “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评价: 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 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可以得出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是最重要的原因;由“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可以得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也是原因之一;由“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其中的原因。 (2)评价: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青天”等信息可以得出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由“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等信息并结合其所处宋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他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由材料中的“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这一题要围绕包拯所在的宋代这一打的时代背景来看其言行。第二,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包拯应该为维护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为出发点,所以其言行往往符合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高考试题中主要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通过一个大家既熟悉又没有学过的人物,要求考生通过这一新情境,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所以平时的复习要注意掌握方法和技巧,这是解答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模块的关键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一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文天尧的《中东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结束了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

材料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

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60-70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为

A. 美国失去大国地位

B. 两极格局走向尾声

C. 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D.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