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4)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土地制度,(1)材料一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涉及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属于土地的国有制度。(2)在材料二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反应的是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是积极角度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二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造成了土地的兼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3)在材料三中展现的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封建统治者也曾试图去解决,但是其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决定了其是不可根除的。(4)在材料中“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买田置地的情况,反应了土地制度的继续强化,其影响从长远角度来分析,即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本题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查看答案

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A. 思想改造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 生产技术改造    D. 生产方式的改造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查看答案

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1850—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1850年

1887年

1914年

1936年

1949年

人口数(千人)

414699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43.8

35.9

41.22

50.51

34.98

 

 

A. 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 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

C. 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D. 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

 

查看答案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