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 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 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

C.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B 【解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同时,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因而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部分资金,材料信息中小麦交售价格和面粉零售价格的巨大差距,表明此时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项错误。 点睛:材料中的“1933~1934年”即苏联的“二五计划”期间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的交售价格远远低于面粉出售价格,这反映苏联过于压低农产品的价格,通过牺牲农业及农民的利益扩大资金的积累,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

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查看答案

有人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C. 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

 

查看答案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

A.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C. 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    D. 实施一边倒的政策

 

查看答案

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    B. 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C. 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