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 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可见当时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为工业化建设筹集资金,B正确,排除A;“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不符合史实,排除C;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国际关系趋向紧张,排除D。所以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名师点睛】“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 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C. 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D. 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查看答案

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 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 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查看答案

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A. 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D. 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 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 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