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 A. B. C. D.

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

A.     B.     C.     D.

 

D 【解析】隋唐时期我国出现曲辕犁,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D项为曲辕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为西汉后期耦犁的耕作方法,B项耧车为西汉时期的一种播种工具,C项为曹魏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翻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从而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城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籍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幕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碎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合防益目”。

——摘编自王树坍《刘铭传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纽伦堡审判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进行,选择纽伦堡富有寓意,因为它被称为纳粹党党代会之城,1935年又在这里通过了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案。法庭在一年内开庭216次,以大量确凿的证据指控上述战犯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多项罪名。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处戈林、里宾特洛甫、凯特尔等12名战犯绞刑,无期徒刑3人,其他几人分别判20年、15年和10年有期徒刑,巴本等3人被判无罪。

东京审判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原日本军部举行。两年半的审判中,先后开庭818次,法官内部会议131次,出庭证人419人,779人提供书证、物证达4336件,审判英文记录达48412页,判决书长达1231页,最后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等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其他人被判有期徒刑。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不仅是对二战时期法西斯罪行的大清算,同时也揭开了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的新篇章。

——据沈永兴《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两场世纪大审判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世纪大审判地址选择的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两场世纪大审判共同的特点。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下列宋诗,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查看答案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材料二欧洲的广大农村地区从中世纪开始,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将农场及相关财产转让给家中的年轻人,年轻人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协议,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中世纪贵族们在晚年将大笔财产赠与修道院而被接纳到宗教团体中来,从而保证了老年赡养。这种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扬,不仅是贵族,就连手工业者等劳动者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了,与人们签订养老契约的机构扩展到地方政府、兄弟会、友爱社等众多机构,革命性的出现了与老年人签订养老契约的专业机构,这成为近代养老保险的前身。

德国在1889年率先推出了社会养老保险,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下不断膨胀,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摘编自张海川《西方家庭养老的时代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养老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洲养老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