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 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并未对整个教育体制产生影响,排除。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铲除封建文化残余,排除。文学革命中并没有直接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排除C项。文学革命对白话文的大力推广直接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其影响主要在社会范围内的文学上,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解决本体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影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而战后,“贤士大夫渐谙外情,竞讲新政”。这一变化表明

A. 洋务运动难以拓展    B. 西学彩响日益加深

C. 维新政策得以实践    D. 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查看答案

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明朝初期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同时宋元时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这说明

A. 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B. 黄金的货币卑挑下降

C. 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    D. 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沼、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A.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应辩随评价八股文考试

 

查看答案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孟《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