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读下表,据此可知 下表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项目 数量(钱)...

读下表,据此可知

下表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项目

数量(钱)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支出

田租(上交实物)

283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人头税(上交货币)

406

 

徭役与兵役

2200

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

其他以货币代役

开支

4918

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

2732

祭祀等

300

 

 

A. 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B. 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C. 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 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D 【解析】其中官府开支所较家庭开支占比例较小,故A项错误;西汉的生产力获得提高,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B项错误;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是主要特点,受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整个表格分支出与收入两部分,收入:8500(钱),在支出中:供给官府(赋役两部分)2889(钱),开支部分:7950(钱),总的开支:10839(钱),支出多余收入,故D项正确。 点睛:历史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公式、统计图,包括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型”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桐(1819~190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大臣,历任礼、吏、兵、工等部尚书,以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贪渎和任用私人。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清史稿》称其“崇宗儒学”,鲁迅曾说过徐桐是“清末儒者的结晶。”徐桐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

徐桐“恶西学如仇”,曾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他“每见西人,以扇掩面。”清政府讨论修铁路,他领衔上书坚决反对。戊戌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戊戌政变后,徐桐深得西太后的信赖和礼遇,“大事皆决于桐”,义和团入京时,徐桐亲自出城迎接,说“中国当此自强矣”,他鼓动慈禧对外宣战,深信义和团神术,主张利用义和团群众对付洋人,义和团火烧教堂,他在家中设台请戏班一连唱了二十天戏。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

——摘编自张李州、张立胜《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桐一生毁誉参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徐桐的是非功过。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