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1)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 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可知,苏联的工业化由政府来主导实施;根据材料二“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根据材料二“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可知,斯大林工业化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知,苏联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硬的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3)该提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态度。赞同或不赞同题干中的观点,如:赞同此观点。其次,根据自己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如:(赞同)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都实行按劳分配。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材料二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

(2)材料二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经济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A. 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 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 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右派认为英国福利制度“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 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查看答案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