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村民怨声载道。5月12日,荆山夏村村民带领记者察看“村民公墓”。荆山夏村人口1700多人,却建了两千多座公墓,而且这些公墓建成才两年多,已经是断的断,裂的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按照民政部提出的每年千分之三死亡概率测算,全村葬完这批坟墓空穴至少需要近三百年。“不惜毁掉茶园,高价建造这么多的公墓这里有猫腻。”曾担任过村委会调解主任的村民夏六台说

——新华社杭州2006年5月16日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三和四,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

 

(1)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历史背景:“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3)问题: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急躁冒进;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工程质量不过关;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可以看出农民的政治理想是摆脱压迫奴役。从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以看出,农民的经济理想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第二小问,背景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等分析。第三小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人民公社运动留给我们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材料四出现的问题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工程质量不过关,贪污腐败等。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应吸取这些事件的教训,坚决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考查的是小农经济,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也很容易回答;第三问,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克服的问题。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需要注意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1821年

1841年

1871年

1900年

比例

32

25

12

7.1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四(20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

——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成因。这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方国家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哪一选项的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C.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D.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查看答案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浦东的历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关于浦东的开放说法错误的是

A.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促使了浦东的开放

B. 浦东开放将使浦东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

C. 浦东的开放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D. 可以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查看答案

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A. 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 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 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 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