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

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条形图变化趋势反映出的工业化现象来分析解读。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相联系。因此,可锁定英国这一目标,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故AB项排除;此时农奴制下的俄国也是落后的,并没如题中如此的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查看答案

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报纸

纪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新民日报》

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 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 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查看答案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查看答案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实行对外开放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