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 1940年10月31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蒋介石发来“训词”,原则上规定实施“文武合一”,“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大学教育。

1945年1月底,因日寇进攻,学校撤离泰和,搬迁至宁都长胜。

抗战胜利后,学校暂迁至南昌西郊望城岗,1946年元月7日,正式复课。

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开进校园,学校获得解放。

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出于“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需要,9月6日学校成立了“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

1950年2月14日,学校迁至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

1951年5月28日,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

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此次调整中,南昌大学数学系43人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51人调入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48人调入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39人调入武汉大学,俄文系及俄文科144人调入武汉大学。调整结束后,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亦由综合性大学改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文革”开始后,学院大量老师被下放。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以之为主体,并入同时撤销的江西大学之政教、中文、生物三系和江西教育学院,成立“井冈山大学”。

1972年11月6日,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

1976年恢复高考和招生。

1978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江西师范学院升格更名“江西师范大学”

2002年12月24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区奠基典礼。

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变迁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式教育和西方科技文化随之传入中国。江西地处内陆,近代化进程较为缓慢。20世纪30、40年代在蒋介石的直接关照下,江西创立了第一所西式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受抗战时局的影响,全国各地学校难以发展,迁址频繁,中正大学等即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中正大学并对其进行改造。50年代,为适应加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学习苏联的方针指引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大调整,改造更名后的“南昌大学”受到很大冲击。“文革”时期,中国教育停滞不前,各地学校教师遭批判、下放,经院系调整更名后的“江西师院”停办。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在全国高校扩招和兴建新校区的形势下,江西师大建设瑶湖校区,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江西师大发展历程的各阶段都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形势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起到决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根据材料“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蒋介石发来‘训词’”“ 1949年8月,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 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师范学院”“ 1978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2年12月24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区奠基典礼”可概括观点为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根据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主要是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分析影响江西师大各阶段发展的因素,只要史论结合、思维严谨清晰、言之有理即可。第三.根据影响江西师大各阶段发展的因素,得出升华总结: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形势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起到决定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材料三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查看答案

西方某著名话剧在布景和道具的选择上,做了这样一种令人感到衰败而没有生气的设计:荒郊外一棵仅有几个叶片的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绳索和沉重的背囊无不透出压抑的沉重和挣扎的无奈。据此判断,该剧为

A. 雨果《巴黎圣母院》    B. 易卜生《玩偶之家》

C. 贝克特《等待戈多》    D. 萧伯纳《苹果车》

 

查看答案

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 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D. 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    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

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    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

 

查看答案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A. 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B. 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

C. 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D. 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