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百年,在这个不平凡...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百年,在这个不平凡的百年里,人类饱尝了战乱之苦,经历了动人心魄的冷战对峙。新的世纪,当人们怀着对和平与安宁的美好向往凝望新世纪天空的时候,在遥远的天际仍然飘散着让人不能舒心展眉的阴霾,不仅许多旧的引发战争的因素未能消失,而且还增添了不少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烟云”。

——尹正达《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十大因素》

(1)根据材料,分析“旧的引发战争的因素”及“增添了不少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烟云’”的内涵。

(2)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

 

(1)内涵:局部战争、军备竞赛从没停止过;核武器的存在与发展;国际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恶性膨胀;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分裂主义。 (2)理念:应该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要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要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要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发展中的和平、民主下的和平以及公正的和平。 【解析】(1)本题考查当今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矛盾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2)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可以从维护世界和谐、共同发展进步、合作共赢、公平公正等角度进行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问,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在自然界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严重,它丝毫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来支配着的。但是表面性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解读材料,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拟一个论题,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查看答案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

A. 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

C. 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    D. 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查看答案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机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