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的是关羽崇拜形成中的变化,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材料中“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等分别归纳、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2)本问考查的是关羽崇拜形成的原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以从统治者的意图、“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人物·关羽崇拜状况及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早6时以英美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约17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与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1943年夏以前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对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中外的“妥协”智慧

典型史例

简要分析

十二铜表法

贵族垄断曲解法律欺压民众,平民的斗争。

贵族与平民的“妥协”,贵族必须按律判决并且遵循量刑原则,并且坚持私产不可侵犯。

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

清帝和平逊位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袁世凯为首北洋军阀逼宫,清政府妥协,颁布《退位诏书》。

为权利和平交接、速成共和创造了条件。

 

依据上表的主题,模拟其中的“史例”,任意举出一中一外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并进行简要分析。(要求:符合主题,结构完整,分析入理,表达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方法。“经”是儒家经典,“史”指史籍,“子”是诸子百家和宗教著作,“集”则为文集。四部之关系,可以《春秋》一书予以说明:《春秋》虽为“经”,但孔子作《春秋》,实述旧史,故“史”与“经”通。而“经”“史”皆是文章,则“集”亦与“经”“史”相通。而出于孔子之手,为孔子一家言,则“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中国实皆相通。

——摘编自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学术分类方案,该方案包括“中学”和“西学”两大门类,“中学”又包括经学、史学、古学(文学)三科,“西学”包括“历算之学”(天文、历算等学科)和“格致之理”(光学、化学等学科)。在中西学术的配置上,他提出的原则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903年张之洞提出“八科分学”的方案,将学术分为八科:经学、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该方案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术分科的基础。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四部之学”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

——摘编自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术分类演进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学术分类演进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被发现的理论的意义在于

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