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4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上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的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但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全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袁世凯近代化策略、措施出台的原因。

(2)上述材料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袁世凯,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

 

(1)世界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后经济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富国强兵和增强北洋政府实力的需要。(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差异:材料一认为袁世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了民主共和制度,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标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 影响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情况、时代性、评价角度等。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袁世凯近代化策略、措施出台的原因,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出其近代化策略、措施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时代背景(主要是从工业化潮流、政治统治的需要等方面考虑)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差异:材料一中“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 “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发展工商业”“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袁世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中“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 “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等信息可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这种差异的标准在于作者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袁世凯。第二小问因素:从材料一二中对袁世凯的不同认识,可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受研究者的阶级立场、时代性、等因素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一直没能找到圆满的解决方案。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于1931年6月再度宣布无力缴付赔款,向战胜国要求延期偿付。英国等国也提出要求,请美国削减战债并同意延期偿付。美国总统胡佛于1931年6月20日正式提出了一项关于所有赔款及战债均延期一年偿付的建议,史称“胡佛延债宣言”。德国统治集团企图借延债一年的期限彻底解决赔款问题。1932年1月,德国政府正式宣布德国经济困难,以后将不再支付赔款。同年6月16日,有关国家在瑞士洛桑举行了专门研究赔款问题的国际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最后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洛桑协定》。协定规定,德国可以免除战争赔偿义务,但须交出30亿马克的整笔款项作为其免除赔款义务的补偿。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洛桑协定》终于使德国免除了战争赔款的重负。后来德国实际上亦未曾交付这30亿马克。《洛桑协定》对《凡尔赛和约》关于德国赔款的规定作了重大修改,对德国以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赔款问题始终没能圆满解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佛发表“延债宣言”的目的并分析其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民国时期的税收史是税制体系从传统向现代演变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先后试行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革盐税、整顿厘金、整理矿税、推行印花税、整合烟酒税等努力,到1925年,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货物税、田赋为四大税种的税制结构。二是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取得关税自主、财政统一的基础上,以关税、盐税为主体的国家税和以田赋、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初具雏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统税(货物税系)和所得税(直接税系)的税收架构,为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结构税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把地方税系划入中央,形成了融关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土地税、地方自治税收等相对独立的税收系统。……四是1945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特种营业税,并从立法的角度将关税、土地税、地方税等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税制框架。

——摘编自《民国时期税收探析》

(1)据材料概括民国税收改革措施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税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择偶观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出版于日本明治维新初期西化、启蒙思潮占主导地位之际。他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结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他反复强调汲取西方文化不能只重外表,主张启发人民的平等意识,培养人民的独立品格,鼓励人民的怀疑态度,激发人民的自由追求。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兴起并呼声很高,顽固派透过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更坚定了以祖宗之法治国求强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福泽谕吉、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谈一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