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

《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

A. 反对迷信权威    B. 反对封建礼教    C. 抨击君主专制    D. 提倡经世致用

 

A 【解析】从材料来看,《传习录》这段话表达的含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是是否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所以他表达的关键是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因此体现出反对封建迷信的态度,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传习录》入手,如果课外知识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得知《传习录》是王守仁的作品,所以这段话是王守仁所说,也就是体现的是他的心学思想。以此为基础有助于我们对选项内容的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 画面反映南宋商业的凋敝    B. 商业发展影响宫廷画家创作

C. 风俗画只在宋朝民间流行    D. 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查看答案

“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    B. 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

C. 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    D. 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下图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据此可知

A. 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    B. 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

C. 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    D. 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