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1)相同:都肯定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不同:薄伽丘更注重人的本能;莎士比亚批判人的本能,更崇尚人的理性。 (2)资本主义发展,社会进步;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的本能造成社会混乱;莎士比亚理性的反思人性。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据所学可知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故事说明人的欲望是不可遏制的,肯定人的欲望与人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对人的讴歌体现了肯定人性与人的尊严,而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则对当时拜金主义进行了讽刺,体现了对人性的理性思考。两者比较相同点在于都肯定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不同点在于薄伽丘更注重人的本能;莎士比亚批判人的本能,更崇尚人的理性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对人性进行理性反思的原因在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导致道德败坏,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的本能也造成社会混乱;莎士比亚理性的反思人性也是其中的个人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

东方文化派:

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

——杜亚泉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

——杜亚泉

新文化派:

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

——常燕生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

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指出其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

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曾为江西巡抚的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接下来,南北两船厂便开始了一场竞赛。

1867年,沈葆桢等创设了培育造船和驾船人才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1869年,福建船政制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

1871年,船政学堂组织学生远航实习,曾到过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这里培养出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拥3600兵力在兵舰护卫下强侵合湾。沈葆桢临危受命,率领由马尾船厂自造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士组建的福建水师前往驱敌。战争中,福建水师舰队显示出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使日军不得不议和撤退。碰巧的是,刘步蟾、邓世昌等船政一期生均于1874年毕业,此时正在沈葆桢阵中。这是他们与日本人的第一次交手,而20年后,这批船政毕业生将与日军展开又一轮殊死搏斗。

1889年,船政学堂毕业生设计制造出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后改名为“平远”号),相隔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由生产木壳兵船、铁胁木壳船到钢甲军舰,连续跨越了造船技术三大步。至1907年,福建船政共造舰船40艘,占当时国内自造舰总量的70%。

——摘编自《福州船政局创办历程》《反思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船政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船政学堂的育人价值。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16年某期刊上的一幅政治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 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 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C. 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 欧洲一体化的严重挫折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是1958至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苏联

美国

探测器发射数量

31

29

成功率

29%

45%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63%

77%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1年

4年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10次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节选自《深空探测研究》

A. 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D. 两极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