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 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C. 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    D. 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C 【解析】据材料中“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等信息无法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与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A、B项排除;材料中“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以此体现公务人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说明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仅要求公务人员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且中山装、旗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无法体现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公务人员”,仅是对公务人员的着装进行了规定,反映的是服饰的民族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查看答案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查看答案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 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 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    D. 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查看答案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查看答案

材料: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