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彩礼是订婚时男方向女方或女方家送一定数额的货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彩礼是订婚时男方向女方或女方家送一定数额的货币或实物,在当时男耕女织时社会形态下,妇女也是劳动力之一,当女子出嫁到男家后,女家即缺少了一个劳动力,为弥补女家因此而遭受的损失,男家就用彩礼来做补偿;从彩礼的标识意义来看,它意味着狩猎时代男子涉猎的“勇敢和技艺”,表示男子经受劳动考验,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因此,在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农耕社会,女家自然是选择彩礼多的男家,这并非嫌贫爱富,而是因生活需要所做出的选择。然而,这毕竟助长了奢侈淫逸之风。彩礼渐渐成为官位尊卑、门第高低的标识。即便门第不高,也以彩礼显富贵,以提高自家权位。社会上为准备婚礼财货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对此,齐高帝代宋后,多次下诏禁止奢侈风气,禁止奢华婚礼成为一项法令。虽然规定婚礼要贯彻节俭,但奢华之风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彩礼也为买卖婚姻提供了合法的获取钱财的方式,从而助长了买卖婚姻。

——于晓青《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

材料二:嫁妆是罗马古代社会妇女所能拥有的基本的、主要的财产。嫁妆对于古罗马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得到父系家族财产的拥有权,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在古罗马社会嫁妆是女方家族对负担婚姻重荷的男方家族的一种补偿,是对女儿脱离父系家族从而失去其财产继承的一种补偿。罗马妇女作为女儿需要保护,生育子女需要保护,承担养育子女需要保护。给予妇女财产并不是让其与男性一样拥有财产,参与社会事务,而是社会需要妇女,社会发展需要妇女,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其不断改变着传统观念。罗马妇女通过嫁妆获得一定的财产,并在嫁妆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财产及财产权,从而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之中,提高了她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何越《从嫁妆制度的变化看古罗马社会妇女的经济地位》

材料三:在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堆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均未对婚约和聘礼做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事实上,天价彩礼对家风、村风、民风的破坏远超想象。彩礼成了拦住爱情、亲情的高门槛,传统民俗变成了颠覆公序良俗的恶俗。攀比之风盛行,结婚彩礼逐步蜕变成了一种契约式的婚姻筹码。爱情被钞票“变卖”,婚姻被彩礼绑架,少数动辄挑着几百万上千万现金娶亲的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幸福?——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彩礼和罗马嫁妆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婚姻中彩礼屡禁不止的原因和影响,并谈谈对当今农村天价彩礼的认识。

 

(1)同: ①都是一种经济补偿方式;②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③都有法律制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异:中国古代: ①是男子劳动能力的体现;②降低了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 古代罗马: ①是女子获得财产的方式(表现);②提高了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 原因:中国古代: ①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②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大;③男尊女卑。 古代罗马: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法律保护私有财产;③有男女平等意识。 (2)原因: 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②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④法律中虽有禁止条文但并无强制措施。 影响: ①助长奢侈和攀比之风②加据社会的不稳定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认识: ①应当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婚礼观;②从法律和制度上打击买卖婚姻③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西方古代彩礼和嫁妆的相关问题。通过考查这些问题分析中西方古代不同婚姻观念。 (1)材料“为弥补女家因此而遭受的损失,男家就用彩礼来作补偿”“通过嫁妆得到父系家族时产的拥有权,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在古罗马社会嫁妆是女方家族对负担婚姻重荷的男方家族的一种补偿,是对女儿脱离父系家族从而失去其财产继承的一种补偿”中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同点;材料“彩礼也为买卖婚姻提供了合法的获取钱财的方式”“社会需要妇女,社会发展需要妇女,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其不断改变着传统观念”可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2)材料“彩礼成了拦住爱情、亲情的高门槛,传统民俗变成了颠覆公序良俗的恶俗”“均未对婚约和聘礼作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材料“攀比之风盛行”“爱情被钞票“变卖”,婚姻被彩礼绑”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法律、村民的素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3年1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

A. 提高商品价格    B. 缓解债务危机    C. 恢复银行信用    D. 促进工业复兴

 

查看答案

彼仍格勒起义当晚,军事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 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 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 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查看答案

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了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反映了

A. 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    B. 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规定:“以后凡是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规定

A. 使罗马公民获得立法权    B.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 防止君主独揽法政大权    D. 削弱了成文法的权威性

 

查看答案

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一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 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