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面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材料说明此时

A. 佃户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B. 农民雇主队伍具有不稳定性

C. 客户人身依附性相当严重    D. 政府对农民择业的严格限制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材料没有对佃户的地位与之前进行比较,得不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结论,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可以得出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性仍然相当严重,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客关系,而不是所有农民,故D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 以武力征服天下    B. 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 天子的教化    D. 以仁义治天下

 

查看答案

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三: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它并不建筑在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只能攀援于国家财政政策提供的非常空间,既要与政治权力同流合污,也要时时受到政治权力强烈的干预和百般勒索,机体脆弱,命运无常。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资金去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据材料三,请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南昌西汉大墓墓主人为刘贺。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位仅27天,汉书记载他有1127件荒唐事,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而刘贺墓出土的文物却显示,墓主是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一一专家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刘贺其实是“被黑”了一一通过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刘贺饱览诗书、尊孔崇礼,颇具“文艺范儿”。根据材料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史书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

B. 历史真相众说纷纭,无法探寻

C. 出土实物较之史书记载为二手资料,更加可信

D. 对史书记载应该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 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    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