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南方 | 北方 | ||
朝代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宋代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