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帝落 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明朝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在《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中说:“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该学者旨在说明
A.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C.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
D.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