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对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产生积极推动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农业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生产工具和水力工程的兴修都有助于这种农业的发展,所以②③两项符合题意要求,①属于中国早期粗犷农业的发展特征,④项中曲辕犁是精耕细作农业成熟或完善的标志,与初期发展阶段要求不符,故答案选B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名师点睛】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查看答案

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帝落    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查看答案

明朝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查看答案

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在《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中说:“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该学者旨在说明

A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C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

D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查看答案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