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利益的冲突...

下图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利益的冲突    B. 大国实力的变化

C. 社会制度的矛盾    D. 意识形态的分歧

 

A 【解析】图一为《柏林墙示意图》,图二为《朝鲜半岛分裂示意图》。柏林墙的修筑和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冷战带来的结果。美苏冷战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故答案为A项。冷战格局的形成同大国实力变化有关,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但主要是美苏两国各自为了国家利益的对抗,排除BCD项。 点睛:从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来看,最初两大阵营的对抗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抗。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两大阵营内部的矛盾激化和分裂,冷战成了两个国家即美苏之间围绕着国家利益的对抗。两极格局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表现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对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说:当今世界存在七大“力量中心”,七大力量中心分属三个层次:美仍独处第一个层次;中、欧、俄同处第二个层次,三家都是或都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日、印、巴同处第三个层次,政治影响力有限。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

A. 形成了政治多极化格局    B. 第三世界成为主要政治力量

C. 美国已丧失了霸主地位    D. 国际间的力量对比趋向定型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查看答案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A.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B. 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C. 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D. 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代的遵义会议”,两次会议的相似之处有

①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

③形成了党的正确的领导集体④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