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月,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月,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即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决定成立联合计划参谋部,拟制在法国北部登陆计划。5月,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达成妥协,同意1944年5月l日开始实施法国北部登陆战役,代号“霸王”;同时扩大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规模,以尽快迫使意大利投降。

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同意按时实施“霸王”战役,这既是战时迅速打败德国的需要,也是战后控制西欧的需要。在罗斯福调解下,丘吉尔最后同意按时开辟第二战场。会议确定:“‘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苏联军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法,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军队已登陆l00万人。8月15日,美、英、法军在法国南部夏纳至土伦一带顺利登陆。经过3年酝酿和努力,开辟第二战场终于成为现实。

第二战场的开辟,不仅形成了从东、西、南三面围歼纳粹德国的有利战略态势,对加快纳粹德国的灭亡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苏军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移师远东参加对日作战、加快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上材料均据周小宁《化解大国分歧,西线合作推动转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盟国联合对德作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并做简要评价.

 

(1)实施西西里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实施诺曼底登陆和法国南都登陆,陷德国法西斯于两线作战的铁钳之中;苏军发起反攻.牵制德军在西线的作战。(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1943年二战进入转折时期,法西斯开始走向败亡;苏联红军的反攻牵制了德军的力量;美英加强与苏联对西欧的争夺,以便战后控制西欧。(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内邻的矛盾斗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5月,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达成妥协,…… 同时扩大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规模,以尽快迫使意大利投降。”得出实拖西西里登陆,迫使意大利投降;根据材料“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法……开辟第二战场终于成为现实。”得出实施诺曼底登陆和法国南都登陆,陷德国法西斯于两线作战的铁钳之中;根据所学可知苏军发起反攻.牵制德军在西线的作战。 (2)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二战的有利形势及目的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1895年6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求著时新小说。”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

最后征集到的162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

——《尘封百年时新小说重见天日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倡导晚清小说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傅兰雅倡导的晚清时新小说的特征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霸权国家,美国最能够从现今的国际经济规则中受益。……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并未对此承担对应的责任,从而造成其自己一手缔造的全球化陷入困境。

——2016年10月1日李少丹《欧美版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自我狙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美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秦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91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2016年12月26日俄罗斯学者指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苏联共产党

A. 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    B. 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

C. 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    D. 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

 

查看答案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