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A 【解析】王阳明的“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故A项正确。以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为尺度,是以正统自居的道学家们的观点,与王阳明“心学”不符,故B项错误。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了稳定物价,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先秦时期的诗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诗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查看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

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中的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大一统思想

 

查看答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