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避免未来的毁灭性冲突的过程中,巴黎的外...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避免未来的毁灭性冲突的过程中,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这一联盟是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世界和平。

这一联盟的两个缺点使得它是无效的。首先,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仲裁解决国家争端,但是它没有实施决定的权力。其次,作为保护全球和平的工具,它依赖于联合安全。……然而,联合安全的基本前提——所有大国参加——一直没有实现,原因是有些大国不属于这个联盟。……尽管由于这一联盟在30年代无力阻止侵略而导致它在1940年的终结,但是这个联盟建立了永久国际组织模式,为后来的联合国做了示范。

材料二二战期间同盟国曾提出建立一个国际组织,1944年,来自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的代表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胶园草拟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由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确定下来《联合国宪章》的最后一稿。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推动世界各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它为不受“冷战”支配的全球重建提供了一项选择。

——均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1)建立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战的产物;联合国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参加国家不同:一些大国没有加入国联(美苏);联合国包括几乎所有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 作用不同:国联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缺乏权威性,没有能够阻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联合国权威越来越强,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在成立初期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呢,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家友好关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二者的不同可以从建立的背景前提、参与国家和作用方面来回答。关于国联是一战的产物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以及参与国的区别,都可以从材料一中间接得出。因此,需要学生学会挖掘这些隐性知识。 (2)首先,从材料中“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推动世界各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可以得出两点答案。然后还可以从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如二战后初期,联合国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注意本问6分,所以必须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出一点,因为材料只提供了两个答案。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惰,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查看答案

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