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关于中国共产党诞辰二十八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并指出三民主义的核心,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4结合上述内容,请你就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主题词

 

(1)原因: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 核心:民权主义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中华民国,指导颁布了《临时约法》。 (2)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3)成果: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三民主义——救国。毛泽东思想——建国邓小平理论——富国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提出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原因可以从国情: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归纳。第二问核心主张是指民权主义。第三问影响可以从政治实践成果:手段:民主革命、建国:建立中华民国;立法:指导颁布了《临时约法》加以归纳。 (2)此题考查的是对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虑。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及精髓的理解。根据材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成果: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问: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归纳理解能力。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孙中山可以从思想:三民主义——救国;毛泽东思想——建国;邓小平理论——富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

结合下图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三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查看答案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D.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查看答案

马克思称古希腊某位哲学家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自己这一命题上

B.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他使哲学开始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查看答案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的道德和律法,无论它们是否由神灵制定: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该观点的哲学基础应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人不是他人的工具

D.美德即知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