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引入林纾的观点。林纾的观点是结合文化传承的理论,加之自己的主张而谈的。他认为文言文不可废,一切语言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因此他的出发点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白话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的失望”的是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查看答案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王韬

B.康有为

C.粱启超

D.陈独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