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第一个时代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第一个时代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1)主要原因: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影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底层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保证了专制政府官员的来源,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新风气”:士人经商的新风气;原因: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实际上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中可以概括出材料二中的新风气。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起”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风气”出现的原因是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士人经商的新风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质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徒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列强时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国民党讲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材料说明

A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

 

查看答案

下表为1902~1904年间,国人译著573篇外书籍的情况。该表可以说明当时

来自

日本

来自

英国

来自

美国

其他

国家

其他

类别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自然

科学

应用

科学

哲学

文学

622%

107%

61%

210%

255%

24%

21%

105%

113%

77%

A西方社会思想影响下降

B.西学来源广泛内容全面

C.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D.新闻出版事业突飞猛进

 

查看答案

1920年,全国出版的刊物达到4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台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据此可以推断出

A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C.大众传媒出版产业出现了空前繁荣

D.思想解放运动刺激民主意识新觉醒

 

查看答案

1862年,恭亲王奕祈奏请成立京师同文馆以授西洋之乙学,并主张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考生源。未料“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甚至以无稽遥言煽惑人心,遂无复有投考者”。这一事件反映了

A招生不公影响士子利益

B.晚清官场派系斗争严重

C.贵族官僚反对开办断学

D.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