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 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 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 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D. 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B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等信息说明以日出和日入前三刻为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商品经济的友展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查看答案

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约是在

A.两晋时期           B.唐宋时期

C.两宋之际           D.明清之际

 

查看答案

要论证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材料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C.“依军功行田宅”                  D.“除井田,民得买卖”

 

查看答案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查看答案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前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农业业上做出了哪些调整?(8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取经后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有何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